作者:陈艳红 四川长江造纸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相信”是稀缺的,信仰对于人的救赎力量却是强大的。这是最近我看了《风声》这部电视剧的一点感悟。这部剧重现了红色年代的风华,也再现了革命志士们的胸襟和情怀、温度和力量。这些人应该被记住,因为他们突破了自身的极限,舍身忘己,用自己的血肉换取了国家和人民的未来,换来了更多人平等和自由的生活,他们心中燃烧着正义和不灭的信仰,他们才是最坚定的理想者和实践者,是真正不朽的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强烈的家国信念和坚定的革命信仰,为共产党的成长和壮大扛起了生存空间。
百年后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然成为世界第一大党,中华民族也在其领导下稳步迈向伟大复兴。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纵使时代变迁,隐蔽战线的英雄事迹和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对于红色记忆,最早还是从外婆的歌声里听来的。还在牙牙学语时,还不怎么会记事时,总会听到外婆用尔苏藏语唱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这是我初次知晓毛主席。出生大凉山,生于这个热情似火的民族,唱山歌往往是对勤劳善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体现和精神的寄托,在众多的山歌中,听得最多的还是《唱支山歌给党听》,这也是外婆最喜欢的一首,它深刻表达了农奴们翻身之后对党真挚而深厚的感激之情,也体现了一个民族浓烈的家国情怀和坚定的革命信仰。
外婆喜欢看书,家里的书几乎都是关于毛主席的,虽然那时候还不识字不知道是写他的书,但外婆会给我讲书里面毛主席的故事,那时会渐渐的在脑海里勾勒出主席的模糊印象。再后来,家里墙上挂上了毛主席的相片,那便是我第一次认识毛主席。在外婆讲过的故事里,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她讲的红军长征过大凉山的故事。在1935年,刘伯承率领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历时七天七夜突破国民党4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顺利渡过了金沙江;渡过金沙江之后,进入会理县,召开会理会议,毛泽东同志总结遵义会议以来的战略方针,确立过江后的任务,统一党的领导核心;会议结束后在泸沽分兵,继续北上到达冕宁,刘伯承与果基小叶丹在彝海湖边歃血为盟,结义为兄弟,最后顺利通过彝区,这也就是史称的“彝海结盟”事件,这是党的民族团结政策的光辉典范,也是凉山各族人民对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做出重大贡献的具体体现。虽然那时候还不能像现在这样去领悟民族大义和长征精神,但也能从外婆的一字一句中体会到长征的不易。
再大一点的时候,我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大凉山,离开了学会讲话、学会走路的地方,外婆讲的故事也从那时候断了篇。回到爸爸家,我开启了我的读书生活,也慢慢认识和熟悉了那座充满东坡文化的新城市。在那里,我成为了一名少先队员,每周一都会唱《义勇军进行曲》,看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国歌雄壮的旋律中冉冉升起。在小学的课本里,我认识了乐于助人的雷锋叔叔,不畏艰险的王小二,不畏生死的董存瑞、黄继光……他们的事迹感动着、教育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直到后来在初高中的历史课上,我才对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历史有了初步系统的学习和认识。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辗转间,我来到宜宾这座城市,开启了我的大学生涯。在这里,我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更加系统的学习了党史,也去了解了这座城市革命先辈们的英雄事迹。从催科山下的烈士陵园到翠屏山上的赵一曼纪念馆,傲然耸立在青山之间的是共产党人用灵魂铸造的不朽丰碑,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纪念馆里沉淀了岁月痕迹锈迹斑斑的文物,让我感受到了时代的沧桑,也拉近了我和历史的距离,和这座城市的距离。在这里,我见证了百年大党的风华正茂,2021年7月1日,这个值得全国人民记住的日子,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激励和鼓舞着我们14亿中国人民,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感动、自豪、震撼和自信,而我作为共产党员的一员,内心更是久久不能平复,我深刻体会到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从拯救民族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到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进程,从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到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艰辛探索到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华儿女完成了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改天换地的兴国大业、翻天覆地的富国大业,正在创造着惊天动地的强国大业,一路走来,十分不易、成之惟艰。作为一名党员,我将传承和发扬好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守好“初心”这一精神灯塔,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从“心”出发,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在实际工作中脚路实地,履行好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和使命,时刻做到不忘自己的党员身份,永保奋斗精神,永怀赤子之心,努力进取,不断奋斗。
故人江海别,谁为行路人。送走五个春秋,我与西华的缘分也终于今年盛夏,又将离别多少挚友?虽然岁月清浅,但回忆之所及,百感交集,我们的故事终将会被藏进寝室楼下的栀子花香中,藏进拥挤的17路公交车中,藏进万里长江第一城的江水中。原以为我也会是匆匆离别的一员,但最后我还是选择留了下来。在这里,我开启了我的新生活,开始了现在的工作,加入了新的支部,认识了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也看到了自己与他们思想的差距,所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要进一步加强对党史的学习,在不断探索和学习中去完善自己,主动追寻红色记忆,领悟其精神内涵,努力做到学史力行。
为何追寻?其实是为了时刻铭记,为了更好地前行。时至今日,每次沿着先烈的足迹重走革命征途,也依旧能从路隘、林深、苔滑的景致中体验当年那栖风宿雨、关山阻隔的艰难困苦。这种刻骨铭心的经历,才会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感恩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今天幸福生活的革命英烈,才能更加珍惜现在,不断成长。
今天,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来越近。但事业的发展永无止境,离梦想越近,我们越需要不断突破的不竭动力。习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最好的教科书,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们要全力以赴,勇于担当历史使命,不负韶华,去感受、去领悟,去永远铭记那段峥嵘岁月,去追寻红色精神,与先辈灵魂交流,继承他们伟岸身躯上强烈的意志、坚忍不拔的品格、一心为民的情怀,让红色精神融入民族精神之中,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凝聚起全民族的奋进力量,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落笔至此,我不禁想起了《风声》里顾晓梦最后的独白:“讯息是否传出,成败就在今日,我不怕死,怕的是爱我者不知我为何而死,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只希望家人和玉姐原谅我此刻的决定。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情。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行。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这番独白,似乎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顾晓梦等人代表了那个苦难深重时代里的所有心怀家国大义的革命志士仁人,他们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舍生取义,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爱国赞歌。我想,正是共产党员“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无畏“死”,才迎来了我们新中国的“生”,这种信仰,令人无法对抗,令吾辈肃然起敬,在当今的和平年代里也永远不敢忘却。
宜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点评: